2021年12月16日,我们像往常一样进行了每日晨会大交班,之后医护协作进行了“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护理配合”的应急演练,我被临时安排扮演病人的角色,因胸痛、胸闷2小时,步行入急诊科就诊。
首先,分诊台的护士接待了我,问诊、测量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开通绿色通道、安置抢救室……当我躺到平车上被推向抢救室的那一刻,心中不由地恐惧与焦虑起来,天花板的筒灯一盏盏从我眼前闪过,感觉头晕眼花,仿佛真的变成了一名患者。进入抢救室后,一眼瞥到床头监护屏幕上闪烁的数字,还不时发出“滴滴”的声音,紧接着右胳膊测血氧、血压,左手输液、抽血同时进行,心电图冰冷的夹子也刺激着我的神经,让毫无心理准备的我顿感惶恐不安。心里在想:这是要干什么呀?我的病情很严重吗?怎么来了这么多人呀?好像又来了一个心内科医生,跟我的家属嘀咕。还没回过神来,一台仪器放到了我的肩部左侧,两腿之间还放着一个塑料箱子(急救转运箱)。“好了,走,去导管室。”只听得一声令下,我就这样被推着往外走。“左边的仪器是什么?我要是不小心碰到上面按钮了,会怎么样?床怎么这么窄,两腿之间还放着一个箱子,卡着我好难受。哎,一切都由不得我!”好在当我无奈又无助之时,演练结束了。
护士长高永霞组织现场参与的每个人谈谈演练过程中的体会与不足,并询问我作为一名患者的体验感。我说出了作为一名“患者”的真实感受,我的感受得到了护士长和同事们的共鸣。护士长语重心长地说:“也许我们平时遵流程、抢时间节点都做到了,但是对患者内心的感受关注太少了,这方面如果改进了,我们今天的演练就有了新的收获。”
病人就医时的心理反应到底是怎样的呢?作为医护人员又该如何更好服务呢?我怀着这样的疑问,到处搜索查找循证答案。“紧张焦虑、恐惧不安、情绪休克、悲观绝望、心理应激障碍”等字眼映入眼帘,病人最需要的还是安全与信任。
这次的“就诊”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今后接诊病人的过程中,应多与病人沟通交流,为病人做任何操作前都应该明确告知,做好解释,还应考虑到病人是否舒适,争取病人的配合,多给予患者语言上的鼓励、支持、积极暗示,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等,尽力做到让患者安全舒适,让服务贴心暖心。(北院区成人急诊科 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