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向着战“疫”最危险的战场
——记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党支部
近日,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发布《疫情防控表扬通报(一)》,对我省近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予以表扬通报,襄阳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党支部名列其中。
重症医学科(ICU)是抢救病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ICU医护工作者,就奋战在这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承担着救治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的双重任务。疫情发生后,科室34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请缨,奔赴防控和治疗的第一线。医院以急诊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为基础,成立发热病房临时第一党支部,100多名医护人员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
100余条请战信息:
“我们愿意去最危险的战场”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击破了春节的祥和。重症ICU负责接诊危重症病人,病情危急、变化快,医护人员面临的自身安全风险也更大。这里是疫情阻击战中最危险、最激烈的战场,但这丝毫没有阻挡医护人员们奋战病魔的决心。
1月21日,市中心医院党委决定,从急诊重症医学科抽调精锐前往东津院区参与抢救。接到命令,急诊重症医学科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医护人员发出号召。
急诊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曹锋生把党委的指令发到了微信工作群里。还没来得及放下手机,工作群里就热闹了起来,党员们相继发出请求参战的意愿。
党员医生梁浩浩、李刚、周玉刚、李云鹏等相继请求奔赴前线,没有一点犹豫,没有一句抱怨。
护士王丽丽、吕梦雨等强烈要求支援发热病区。
专科护士刘筠不是党员,但她也愿意放下嗷嗷待哺的孩子,申请奔赴东津院区ICU。
直到现在,曹锋生的手机微信上还保留着大家报名参战的信息:“有需要随时说,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只要需要,我义不容辞,可以立即去一线!”“随时听候组织召唤!”“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
每一条短信都是一封热血澎湃的“请战书”,每一封“请战书”背后都是一名党员冲锋向前的责任和决心。
1月21日当天,急诊重症医学科选派25名医护人员前往抗疫最前线。当晚,科室便开始对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进行急诊病房改造。一夜的时间,他们将普通急诊病房改造为可接收确诊和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特殊病房。22日,东津院区ICU开始接诊第一名危重症病人 。
前线马不停蹄,后方稳定支援。在市中心医院南院区,重症医学科留守的医护人员扛起了科室的所有工作。
副主任李艳、副主任医师李骅承担了二线医生、住院总的全部职能,护士长尹艳华积极协调东津院区ICU所需要的设备、人力、物力;东津ICU设备短缺告急,北院区急诊科副主任邱光钰主动送去血气分析仪和超声机器,解决燃眉之急;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艳、毛光宇,一直奔赴于辖区各大医院进行各种会诊工作……
在党员的示范带头下,急诊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了迎战疫情的强大合力。
1个多月的日夜坚守:
“我们必须跑在死神的前面,一秒也不能停”
疫情发生以后,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医生、党员刘阳在这场战“疫”的“红区”——重症隔离病房内整整连续战斗了28天。他是全市仅有的几位具备建立ECMO能力的医生之一,参与全市最早的一个ECMO重症医疗团队。
其实,刘阳原本可以不参加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阻击战。2019年下半年,他前往南方医科大学进修博士,1月17日学校放寒假才回到襄阳。按规定,在读博期间他可以不参加原医院的工作。但是疫情刚来,刘阳就坐不住了。
1月21日,刘阳主动向急诊重症医学科党支部报名前往东津院区工作,他因此成为市中心医院入驻东津院区发热病房专区的第一批医护。
刘阳从早上8点半开始查房、会诊,督导当日值班医师完成当日治疗目标;下午和晚上,不停地在病房里巡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半与下一班医生交接,他在病区的工作才算结束。一天忙下来,隔离服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最危险的,是为重症病人插管。插管过程中,患者通常都会出现剧烈咳嗽和呕吐感。气道分泌物瞬间喷射出来,风险巨大。
为保证其他医护人员的安全,刘阳在做插管时让所有人呈两侧分散状站到他的身后:“我一个人站在床边操作,其他同志远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传染风险。其实我也不是不怕,但面对着一名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病人,医生必须要上前。”
ICU就是这样一个与死神赛跑的地方。只有一秒钟都不停, 才能把一条条的生命抢回来。疫情发生以来,急诊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们就是这样不停地奔跑着。
科室主任曹锋生每天深入科室对重症患者查房,护送危重症患者转运,协调安排重症收治,还要参加医院专班工作会议、医院重症病人会诊。他曾经在病人身边持续工作48小时,当病人情况逐渐稳定,他已累得瘫在了椅子上。
曹锋生和邱光钰负责与基层医院对接,指导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他们多次前往县、市(区)的定点救治医院,开展紧急会诊。
市中心医院南院区重症医学科男护殷俊,主动报名参加东津院区ICU发热病房支援后一直坚持到2月17日。直到他因为过度劳累出现不适,才在护士长的强制安排下替换下来。
ECMO团队护理核心成员张倩、朱永锐从2月7日留值守东津院区ICU至今,每天12小时连轴转。虽然很辛苦,但他们却说:“看着病人一天天好起来,我们比谁都高兴,一点也不觉得累了!”
3个人的驰援武汉小分队:
“患者的需要,是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
2月20日下午,在市中心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传出一阵阵铿锵誓言。这是“火线入党”宣誓仪式,是该院抗疫临时党支部为防控一线的预备党员们特意举行的。
通过视频连线,急诊重症医学科护士周肖旋火线入党。这个正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奋战的“90后”,难掩激动:“终于加入了党组织,这是对我最大的激励,也是我进步的新起点。”
得知武汉疫情严重、医务人员紧缺,急诊重症医学科党支部克服人员紧张的现状,安排副主任张露和护士马琳、周肖旋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
1月23日,3人组成的抗“疫”小分队从襄阳出发。临行前,张露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我去打仗了!上!”
1月24日、除夕当天,张露与武汉协和医生们一起完成了武汉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救治的第一例ECMO放置。操作的顺利完成,给现场的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1月25日,新组建团队正式排班,张露第一个值守24小时。这一天,他完成了4次紧急气管插管、2个深静脉置管;
1月30日,夜班,他又完成气管插管3次、深静脉置管2次,并监护其他隔离病房内的3个ECMO运行;
2月1日,他又紧急受命去其他病区放置ECMO……
有同事问张露:“跟病人这样近距离、长时间地接触,怕不怕?”张露说:“我是重症医生,我不上谁上!”
护士马琳是党员,得知要派人前往武汉支援,她瞒着父母报了名:“来之前没想很多,只觉得前方需要,我是党员,专业正合适,所以就来了。”
马琳支援的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五楼,是一个由普通病房临时改建的ICU病房。因为专业技术过硬,又是所在科室唯一一个学习过ECMO操作的护士,她被大家推选为五楼ICU护理组组长。
疫情不断蔓延,病人日益增多。病区里常常是3台ECMO和2台透析机同时运行,并且分散在3个隔离病房。马琳要管理好自己的病人,又要到其他病房给战友们提供技术支持,一天下来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全力以赴战斗时,最怕面对的是亲人的担忧。
年轻护士周肖旋被分配前往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流感五区,有一半患者都是急危重症。人员紧张时,她经常8小时滴水不进,换岗了才能吃饭。这些苦,平时在家娇滴滴的小姑娘丝毫不放在眼里。她最揪心的,是在家时刻悬心的父母。
2月9日凌晨,紧张工作的间隙, 25岁的周肖旋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下了心里话:“爸妈,请理解我当初的一意孤行……这么多无助的患者,需要我们的帮助。医院培养了我们,我们应该就回报给患者。患者的需要,才是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
直面病魔,不是不怕,是有更重的责任在肩。
冲锋在前,不是不累,是有更多的担当在心。
疫情爆发以后,襄阳市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在这群“白衣天使”的悉心医治下逐日康复。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在党支部书记曹锋生的带领下,发热病房临时第一党支部除33名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外,还带动100余名职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30名群众积极要求进步,递交入党申请,全身心投入抗“疫”战斗,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正是有了这每一分每一秒的努力,才把这个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变成了离希望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