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院新闻

【学科建设系列报道】传承岐黄薪火 创造生命奇迹——访襄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2022-10-264805

46482b777059837c12ed11ac471024e_副本.jpg

中医药,传承千年,系国之瑰宝。

从中医药治疗“一花独开”,到中医特色技术“全面开花”……襄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建科72年,涌现大批中医名家。

如今,该科已成为古城的一张名片,常有省内外患者慕名而来。连日来,记者走进该科室,聆听医患讲述“生命奇迹”。

传承仁术 厚积薄发

发展秘诀:传承与创新。

1950年,襄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建科,是全院名副其实的“老”科室。

“中医注重传承,这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科主任陈立介绍,中医科先后涌现马梅白、王建中、刘美裕、刘裕华、郭正东、朱官熹、李荣建、库宝庆等享誉省内外的中医名家。其中,库宝庆被评为首届“襄阳市中医名师”。

2012年,科室发展步入快车道,治疗手段“全面开花”。2012年之前,治疗以中药口服、中药灌肠、针灸为主。2012年之后,引入艾灸、拔罐、通络治疗、放血治疗、红外线治疗等众多中医技艺。同时,科室拥有先进的针灸智能通络治疗仪、中医体质辨识仪、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微电脑多功能腰椎治疗机(配颈牵)、微波治疗仪、五行治疗仪等。

“中医离不开创新,这是我们高效发展的引擎。”陈立说,科室时时以患者为中心,运用最新的中医体质学理论,不断开拓新业务、新技术。

2017年以来,科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些接地气的活动备受好评,如医护人员结合节气推出中药健脾棒棒糖,一度风靡古城。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疫中,中医科树立了一面鲜红的“中医药”大旗:疫情初期,中医科迅速研制中药预防方剂,为医护人员保驾护航;战疫期间,提出“一人一方”的治疗策略,为患者实时把脉、诊疗;一线岗位,都有中医科医护人员的身影,他们主动请缨参加多地保卫战,贡献出“中医力量”。

七十二载披荆斩棘,七十二载风雨兼程。如今,中医科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名牌科室”,不仅每年举行贴“三伏贴”品牌活动,还不定期开展进社区、进工厂等义诊活动。

医海泛舟,不进则退。陈立介绍,科室已成立肾病、肿瘤、筋伤康复3个亚专业小组,同时,护理团队也持续引入新技术。

中医治疗 创造奇迹

“我算是在鬼门关走过的人,没想到还能回归工作岗位。”920日,赵先生通过微信,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就诊经历。

赵先生,35岁,在襄阳二汽基地工作。2019年,他因突发心脏骤停,被紧急送入襄阳市中心医院。

经抢救,赵先生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由于大脑缺氧,导致其长时间处于半昏迷状态。之后,其又出现认知障碍,智力一度只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彼时,在诸多专家看来,赵先生虽保住了性命,但智力恐难以恢复。

无奈之下,赵先生随母亲来到中医科“碰运气”。主治医师梁俊燕接诊发现,赵先生不仅有认知障碍,而且易怒、易烦躁。

“他刚来时许多字都不认识了,一些同事也记不得了。”梁俊燕说,科室采取“针灸+中药”为其治疗。其中,中药选取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

令人颇感神奇的是,治疗几天后,赵先生情绪趋稳。住院20多天后,其认知障碍大为缓解。出院后,其坚持服用新膏方。

“经过几个月治疗,我已经完全康复!”赵先生目前已重返工作岗位,他送来的感谢信中写道:你们就像扁鹊重生、华佗再世,用精湛的医术把我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赵先生说,这次就诊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

妙法针灸 祛除病痛

930日,记者走进中医科病房。当提及中医科的医护人员,患者说的最多的两个字是:仁心。

徐女士,67岁。前几日,她因带状疱疹神经痛入院。此前,她先后辗转多家医院,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入院后,医护人员对其实施针灸、电针、拔罐放血治疗。“没想到,真的就不疼了。”徐女士说,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非常有耐心,非常有爱心,不厌其烦地解答疑问,尽心尽责地进行治疗。

更让徐女士感动的是,医护人员发现她无人照料时,时常与其聊天,经常帮她带饭。

据了解,徐女士入院时疼痛剧烈,疼痛评分5治疗五天后疼痛评分3治疗八天后,疼痛评分1,疼痛明显好转。

“女儿腹痛了两周,去了很多医院就没治好,幸亏来了这里!”周女士说,3天前,女儿在科室被诊断为“寒性腹痛”。

几天来,医护人员采取脐灸对症治疗,其腹痛感大为缓解。周女士说,医护人员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在治疗时格外细心,每次治疗前都会安抚女儿的情绪。

科主任陈立介绍,脐灸对儿童的好处有:调理脾胃、补益肝肾、清热利湿、祛邪止痛、增强抵抗力。

来源:《楚天快报》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科室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