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录入数据、手套消毒、棉签采样、截断入管……11月21日中午,襄阳市中心医院便民核酸采样点护士杜鹃耗时28秒,完成一次核酸采样。
这样的一套流程,43岁的杜鹃每天重复数千次,高峰时达1.5万余次,手都被酒精泡浮肿了。
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从今年7月份起,襄阳市中心医院成立了60余人的核酸采样处,负责3个院区、2处高速公路入口和2处社区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换好防护服、戴好口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襄阳市中心医院南院区核酸采样点,一共开设4个窗口,1号和3号窗口录入信息、2号和4号窗口进行核酸采样,日均采样2000例以上。房间内略显憋闷,面罩下4位护士的额头沁出汗珠。
“汗珠流进眼睛,又痒又涩,还不敢揉。”45岁的护士王会说,一个班要8小时,因此吃饭要清淡,尽量少喝水,少上厕所;衣服要穿得轻薄些,汗湿后贴在皮肤上容易发痒起疹;双手要把护肤品涂厚一些,酒精对皮肤伤害很大。“这些都还好,最怕的,就是临时紧急征调。”
11月19日凌晨0时5分,襄阳市襄城区发现“混管阳性”,正在休息的杜鹃、王会等多名护士以最快速度全力“追阳”,按照采样者相关信息,登门入户进行单人单管核酸采样。全部完成后,天已微亮,大家又赶赴白班。
21日9时,襄城区鼓楼巷社区便民核酸采样点求援——居民多、护士少,采集速度慢。没有坐班的王会火速变“大白”,奔赴一线。
杜鹃的女儿12岁,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今天吃哪家的外卖?”因为这句话,杜鹃很内疚。王会有2个儿子,大的12岁,小的8岁。“吃饭、穿衣、上网课都是大的照顾小的。”她说。
杜鹃说,她们还能有机会回家,算幸运的。护士长项艳萍、科室主任毛光宇从10月14日进入发热门诊工作,已在医院吃住40天,“只有共同战胜疫情,才能更安心陪家人。”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