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故事
每天都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上演
面对挑战
每一个临床科室、每一名医护人员
都在用自己的力量
温暖彼此、治愈患者、点亮希望
大家扛起了职责、扛住了考验
扛下了中心医院人的使命和担当
急诊科
1月4日深夜2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响起。
“一名86岁高龄患者,胸闷,气喘3天,目前已经呼吸衰竭,意识不清,血氧饱和度只有72%,需立即转入你们医院。”
急诊科值班护士蒋隽涵刚完成一名病情突然加重患者的抢救,虽然疲惫,但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下一场战斗。此时,她已连续救治60余名患者,虽体力几近透支,却专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经过一番紧急精心的救治,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12月的古城气温骤降,襄阳市中心医院南院区急诊科却是一派“火热”的景象。急诊日均诊治量直线上升,最多的一天,达到近千人次。抢救室和观察室内,身着绿衣的急诊人员,有的实施气管插管,有的正紧急心肺复苏,到处充斥着病人的咳嗽声、叹息声,还有呼吸机和监护仪的报警声。
副主任黄敏高热寒战依然在科室协调工作,副主任刘阳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护士长刘柯兰顶着高烧一次次调整排班安排,刚休完产假的叶佳欢、梁孟霞坚持要回科室和大家一起战斗,医生骆黎顶着沙哑的喉咙一遍又一遍地与患者沟通,医生方玲常常忙碌到下午3时才能“挤出”时间吃口午饭,护士常冉靠着退热栓坚守在工作岗位……
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医院第一时间在三个院区调配人力资源和设备,全力保障急诊,全员支援急诊,翻倍扩容急诊区域,留观床位增加近一倍,为急诊科的救治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一个月以来,急诊科每时每刻都在和时间赛跑,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全力守护着“生命通道”。
重症医学科
2022年12月30日,襄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送到医院时血氧饱和度已经测不出,属于极危急的指标。值班医生张建文判断:前一晚可能出现了“沉默性缺氧”。幸运的是病人对治疗反应很好,当天经吸氧、插管、上呼吸机给予呼吸支持后,患者的血氧升到90%以上。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重症患者相较以往呈几倍数量增长。患者病情危重、复杂,救治难度大,开展操作、治疗繁杂,几乎全部患者上呼吸机,大部分患者要进行俯卧位治疗,呼吸支持的力度急剧增加,医护工作量非常大。
除了守好自己的阵地,重症医学科每天下午还要组织全院新冠肺炎疑难病例讨论,对其他科室收治的肺炎患者提供救治方案建议。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大家又一起学习最新的政策指南及各大医院的救治经验,确保治疗理念不落伍,治疗措施跟得上。
虽然医护人员陆续感染,但重症医学科有两个默契:一是“阳康”即返岗,确保病人的24小时守护不断档;二是“早到晚退”,让生命的呼救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医生苏新科、护士望凤云即使“阳了”也没有离开岗位一步;男护万猛白天给自己输液,晚上护理重症患者;医生金澄清的父亲病情严重正在住院治疗,但她没有因此耽误一天工作;护士郭晶晶下夜班后只休息几个小时,就主动申请再上班;护士马林林的丈夫、孩子、父母都身体不适,却依然奋战在一线……
重症医学科已持续超负荷运转一个多月,但科里各项工作始终井然有序。所有人都坚守在一线,出色地完成救治与护理工作,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竭尽全力护佑患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承担着新冠患者的救治重任。在患者骤然增多的情况下,科室按照医院总体部署要求,本着“应收尽收”原则,统筹规划人力物力,全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截止目前,三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共收治新冠患者1000余人,床位数从原有的180张扩充到342张。
医院紧急改造呼吸重症床位,增设北院区、东津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确保呼吸重症患者的诊治。除了科内的工作,该科还参与全院新冠患者的MDT诊疗,派驻专家指导非呼吸病区的患者诊治。科室对三院区新冠患者分片管理,与各科医师交叉组合、搭配协作,提升全院呼吸系统急诊患者的收治能力。科室还配合医院开设夜间门诊和咳嗽门诊,缓解医院急诊就诊压力,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冬季本就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叠加新冠感染,且病情复杂,这使呼吸内科病房早已满负荷运转。住院患者每天都在增加,医护人员的身影不停地在病房中穿梭,查房、评估观察病情,不停地备药、配药,打针换药……大家一直都在忙碌着。
科室医护人员也相继出现感染症状,尽管身体非常不适,大家依然撑起了医疗救治的重任,全都默默选择了只要症状稍有缓解,便主动返岗继续参加“战斗”,一人“倒下”另一人立即顶上。大家常常是下了夜班连白班,白班下了直接上夜班。
除了科内的工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会诊量也激增,最多时,一天可达到200多次,而平时一天只有20余次,这对医生体力又是一大挑战,会诊医生日均行走高达3万多步。
一袭白衣,一份坚守
代表了一份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
感谢你们在特殊时期日夜兼程
让生命得以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