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院新闻

【医师节系列报道①】​急诊重症医学科医生方玲:“长大后,我就成了心目中的你”

2023-08-142259

【编前语】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广大医师用专业知识抗击疾病,用奉献精神守护百姓,为不计其数的家庭送去健康、幸福和尊严;用医术点燃生命之火,用仁心展现人性之光,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在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襄阳市中心医院最可爱的人,了解他们的“白衣荣光”。


a2433dd6e17249507786188cd2e0a00.jpg

2003年的夏天,方玲高三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她放弃了一直想学的英语专业,毅然填报了医学。那一年,电视上“白衣天使”救治非典病人的画面深深印在方玲的脑海里。“他们就是英雄,我想成为他们。”方玲说。从那时起,命运的齿轮开始悄悄转动,十几年后,方玲也成为了她当年想要成为的人。

“我们速度快一点,病人的希望就多一点”

走路快、说话快是笔者对方玲的第一印象。“我们科室的特点就是急、快,容不得慢吞吞的,我们速度快一点,病人的希望就多一点。”方玲说,急诊中危重症病人较多,尤其是急诊室,是医院的一个窗口,一些胸痛、卒中、严重创伤的病人都会先送到急诊室。

方玲回忆,去年5月,有一天早上6时许,一名48岁的男性捂着胸口直接走到诊室。

看着患者捂住胸口,方玲有了大概的判断。在听到“胸痛”这两个字后,方玲立即将病人带到抢救室,做心电图,结果显示病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她一边给患者服药,一边通知心内科,并立即联系病人家属,没想到刚挂完电话,病人突然心跳停止。

电击除颤、按压,在医生的努力下,病人被抢救回来。

如果稍晚几分钟,患者可能就没命了。在生死之间,方玲和同事们压力很大。

科室新来的同事向方玲请教怎么缓解压力,说自己晚上睡不着,脑海里会像放电影一样,把白天接诊的病人情况再过一遍,想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这是常态,虽然压力大,但我会激励自己不断总结学习,熟练掌握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方玲说。

“电视上的医生感染了我,我想成为他们”

高三毕业之前,方玲理想中的专业是英语或者计算机,从未想过要学医。

转折发生在2003年,在方玲高三即将结束的那一年,非典疫情发生。

看着电视机上医生冒着危险、救死扶伤的画面,方玲深受感动,她下定决心:“我要做那样的人。”

于是,填报大学志愿时,方玲第一志愿填报了医学,后来顺利地被山东大学录取,本硕连读7年。毕业后,便进入襄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方玲刚入职医院的那年,也是襄阳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建科第一年。刚从学校跨进社会的方玲对医生的职责感受不是特别深。

但跟着科主任救治患者的过程,让方玲对医生的职责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时有一名青年,从楼上摔下去,导致多发伤,生命垂危。送到科室后,当时的科主任曹锋生始终不放心,一直守着患者,陪他做完所有的检查,寸步不离地监护。“当时突然找到了医生救死扶伤的意义,感觉做医生特别自豪。”方玲回忆。

这次的经历让方玲在工作中更尽心尽力帮助患者。2011年,科室接收一名出了车祸的小伙子,有两个手术要做,但病人家里钱不够,方玲便积极与两个科室沟通,最终两个手术一起做,为小伙子一家节省了不少手术费用。

“在患者的笑容中收获梦想”

2020年2月,新冠疫情期间,方玲被派往东津院区重症医学科支援,被任命为医疗组长。

起初,方玲听说东津院区缺医生,便在微信上和主任沟通,想要报名。但主任拒绝了她,说女医生先缓一缓。之后情况越来越严重,主任便同意了她的申请。

进入东津院区后,方玲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最劳累的一次是在更换ECMO管路时,穿着防护服的方玲在高强度的环境下中暑,呕吐物填满了她的口罩。紧急时刻,科主任迅速把她口罩内的呕吐物通过下颌,挤压到颈部,暂时缓解了危急。

“当时,回想起2003年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医护人员,我感到自豪——我终于成为了他们。”方玲说。

在东津院区工作30多天,方玲回到家后,儿子偷偷从身后拿出一个小红包递给方玲,说:“妈妈,这个送给您,您辛苦了。”方玲的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方玲的儿子已经8岁,对于妈妈的工作已经习惯,只是偶尔会向妈妈表达思念。

忙碌,对于方玲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但说起这份工作,方玲依然会兴奋。

“这份工作使我实现价值,让我成长。”方玲说,科室注重营造学习氛围,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刚工作时,跟着上级医生慢慢学习,总结经验,会发现很多书本上的内容在临床上得到验证,看到患者康复时的笑容,她感觉梦想照进了现实。

来源:襄阳日报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科室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