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获悉,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作为第三合作单位,科主任易铁男作为主要研究者的一项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即将登陆美国血液年会(ASH)。
“ASH年会”是全球血液学领域的国际盛会,2023年的ASH年会将于12月9日-12日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襄阳市中心医院的“IMM01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试验结果将以口头汇报的形式亮相于该会议,“襄阳市中心医院”的金字招牌将在这场学术盛宴中闪耀。
而在不久前,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也是该院继妇产科之后,再次跻身“国家队”的专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根据医疗卫生发展需求,遴选产生的代表中国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优势临床专科,具有医疗服务能力强、技术质量水平高、科研教学能力强等特点。
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肿瘤科缘何能跻身“国家队”?近日,记者走进该院,探索肿瘤科的发展密码。
从两间诊室到区域肿瘤医学领跑者
让百姓看病有“医”靠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学科发展和患者需求,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应运而生。
建科之初,条件有限。科室仅有一个Co60放疗室、一个深部X线放疗室。更让医护人员印象深刻的是,科室隔壁竟是一个煤场。
“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很有干劲。”肿瘤科主任易铁男说起科室发展历程,满眼都是回忆。
1986年,科室搭起了简易病房。进入2000年后,科室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12年,科室成功创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
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歇,在勠力打造高水平肿瘤防治高地的征途上,肿瘤科有着更远的谋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肿瘤科秉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使命,加快布局,奔波各省考察“取经”、聘请专家科学规划、人人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兴人才、强科研,补强弱项,拉齐短板,凸显优势,填补空白,冲刺高峰!
循着这样一条路径,肿瘤科一路披荆斩棘、奋力求索,不断地向上“攀岩”。
如今,从建科仅有的两间放疗室到开放520多张病床,及胸部肿瘤、消化道肿瘤、乳腺肿瘤、头颈部肿瘤、淋巴瘤、妇科肿瘤、泌尿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微创介入亚专科及日间治疗中心;从仅有简单的医疗设备,到配置全球先进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和TrueBeam等高档诊疗设备;从一个地市级默默无闻的科室,到成为国家放射肿瘤学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肿瘤药物临床试验(GCP)基地、中国肿瘤医院联盟难治性疼痛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国家首批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诊疗(MDT)试点医院、湖北文理学院肿瘤研究所、湖北省肺癌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湖北省肿瘤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及PICC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襄阳市肿瘤诊疗中心及质控中心、襄阳市癌症防治中心……一个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研究型肿瘤防治医学中心破土而出。一批高精尖专科人才队伍崛起,在肿瘤学界拓展了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该院肿瘤科每年服务住院患者达25000多人次。
其开展的多项技术与业务居于全省领先地位:常规开展各种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和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以及肿瘤的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及微创治疗、中药辅助治疗等多种治疗肿瘤手段;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开展肿瘤的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力求为每个肿瘤患者提供最人性化的技术指导和最佳的治疗手段;科室紧跟国际肿瘤研究前沿,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SBRT、腔内后装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大剂量化疗及自体干细胞移植、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明显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
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科室还建立了静脉治疗、癌痛管理、伤口护理、放化疗护理、安宁疗护、营养护理、延续护理、心理治疗等护理亚专业小组为患者提供高效、及时的服务。还建立医护沟通群、慢病管理群,开展病友会等,架起了医患沟通和疾病管理的桥梁。
此外,科室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充分发挥医联体、专科联盟作用,建立分级诊疗模式,推动资源下沉,进一步健全完善早癌筛查、癌症救治等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开展远程会诊、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服务基层患者。全面改善患者就医服务体验,开展个性化的诊疗服务,重点推行肿瘤日间诊疗、日间化疗、周末专家门诊,让更多老百姓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从一个医生到一群医生
多学科协作提升疑难重症诊治能力
2019年3月,患者李某(化名)因胃胀、嗳气,到当地医院住院检查,确诊为胃癌肝脏多发转移。患者家人向省城大医院的专家咨询治疗方案,得到的结论令人惋惜:由于肿瘤发现得太迟,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生存期最多几个月。
李某的家人在网上了解到,襄阳市中心医院是全国首批胃癌MDT试点医院,怀着试一试心态来到该院腹部肿瘤一科,向肿瘤科副主任龚志敏求助。
住院后,管床医生郝睿通过详细的问诊、查体,给患者完善了各项辅助检查,并为其申请了全院胃癌MDT讨论。龚志敏召集了普外科、影像科、介入科、肿瘤科、消化科、病理科等众多学科专家,组成胃癌多学科诊疗(MDT)团队。MDT团队经认真研判病情并协商后,认为可以对患者进行转化治疗,这让李某一家如同枯木逢春,在绝望中找到了一丝希望!
所谓的“转化治疗”是指通过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将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变为可以切除,以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提高总体生存率。
龚志敏带领腹部肿瘤一科团队,根据患者的疾病分期、体能状况、病理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一套化疗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患者李某顺利地完成了六个周期的治疗,四个月后的复查结果令患者一家喜出望外:胃上的病灶缩小了一半,肝脏上的三个转移灶也完全消失。
在全面评估了患者李某的整体情况后,MDT团队协商,一致认为现在是患者最好的手术时机。普外三科副主任张永康为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术中超声反复探查肝脏未发现肿瘤病灶,再次证实经积极转化治疗后肿瘤成功降期。术后患者在肿瘤科继续完成辅助治疗,目前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李某激动地表示感谢,“是你们让我‘起死回生’”。
事实上,类似的病例,在该院肿瘤科并不鲜见,李某只是MDT团队创造的生命奇迹之一。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大杀手,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根治效果。”易铁男介绍,作为疑难重症诊治的一大“利器”,目前各学科已组建了11个肿瘤相关 MDT 团队。MDT集中了全院各学科精英,汇聚集体智慧,精准发力,诊断快捷准确,形成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综合诊疗方案,让患者再也不用“提着大包小包的检查单满院跑”,将昔日的“病人追着医生跑”转变为“一群医生围着一个病人转”,从而让患者得到精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也使疑难重症诊治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局面。
从“绝症患者”变“慢性病人”
个性化治疗带来新希望
2018年5月,正是春末夏初、万物蓬勃的日子,但对于贾先生来说,却是令人绝望的时刻。43岁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却面对着肺癌复发的毁灭性打击。对于既往反复治疗带来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他几乎快要失去继续治疗的动力。在家人的陪伴下,他们慕名找到了中心医院胸部肿瘤Ⅱ病区的主任李青峰。
李青峰在详细询问贾先生的病史和症状后提出,患者既往行多程化疗及放疗,病情持续进展,肿瘤恶性程度高。现主诉声音嘶哑,间断伴低烧,是临床症状肿瘤复发的迹象。结合CT影像,可以发现新发的病灶,目前主要的治疗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改善症状为辅。
之后,再结合贾先生目前的身体状况及经济承受能力,李青峰制定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方案。
神奇的是,贾先生在用药3天后,低热的症状明显好转,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用药三个月,其声嘶已经消失,病灶持续缩小。
“我以前是个大嗓门,病了后就很少说话。经过治疗,‘大嗓门’又回来了。”贾先生坦言,如果没有胸部肿瘤Ⅱ病区团队的精心治疗,他早已失去了信心。
同样,对于75岁的老刘来说,是胸部肿瘤三病区孙志华主任团队让他已与癌症斗争了18年,一次次成功将癌症打败。
18年前,老刘同志第一次到肿瘤科看病,孙志华当时是他的管床大夫,他们一起战胜了结肠癌。2019年,老刘被诊断出肺癌后,出于信任,又来到胸部肿瘤三病区继续治疗肺癌。
针对老刘的病情,当时最好的治疗方案是三代靶向药,但该药物当时并未纳入医保,每个月动辄几万的花费,大部分人都承担不起。尤其是对于老刘这样与肿瘤抗争了十几年的患者来说,持久且庞大的经济支出让老刘只能选择医保范围内的一代靶向药。
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制定最适合老刘的方案?大家集思广益讨论,最终决定让老刘口服一代靶向药,先做四次含铂双药化疗,再用培美曲塞单药维持,这样可以延长疾病控制住的时间(PFS),也可以降低脑转移的风险,弥补一代靶向药的劣势。
可喜的是,老刘肺上的病灶都在好转,他的药物副反应也很轻,以后规律服用靶向药和定期维持化疗就可以控制病情,他终于又踏上一段平稳的路途。
彼时,是2019年,老刘71岁。
在维持治疗期间,团队也在不断关注疾病的研究进展和药物的政策变化。2021年3月1号,奥西替尼的降价及医保政策落地。
老刘在抗肿瘤的漫漫征途中也享受到了这个医保政策的利好,2021年9月1日,老刘在送完孙子进入大学校园后,开始吃上了奥西替尼,此时,他已73岁。“73,84,阎王爷不请自己去”,老刘成功迈过了老百姓口中的这个坎。
通过个体化治疗模式,到今年8月份,老刘已经达到44个月的获益。他与结肠癌斗争了18年,并成功地将它踩在脚下;与肺癌已经战斗了3年多,也保持着棋高一着的战绩。
老刘只是肿瘤科广大患者的一个缩影。曾经,患了癌症,就等于患上绝症;如今,个性化治疗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明显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病人达到长期带瘤生存。
“肿瘤防治,任重道远。在未来三年项目建设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治愈率与生存率,着重促进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提升,把肿瘤科打造成具有较高国内影响力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研究型肿瘤医学中心,进一步满足区域内肿瘤患者的医疗需求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需求,让老百姓大病不出市。”谈及未来,易铁男胸有成足。
从住院化疗到日间化疗,从护士上门到送药到家,从“指尖挂号”到“云端影像”,从“绝症患者”转变为“慢性病人”……肿瘤科团队用一项项改善医疗服务新举措、一个个医学奇迹,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谛。而今迈入“国家队”,这是肿瘤科新的开始,也续写着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