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底,襄阳市中心医院北院区手术室内进行了一场精细化的战争,最终,该院北院区消化内科副主任许东强成功以微创方式为患者取出食管肿瘤。
3.5mm厚的食管壁上打“隧道”取1.5cm肿瘤,如何实现?
60岁的罗女士在医院接受内镜检查后发现食管粘膜下有肿瘤,直径约1.5cm,后行超声胃镜检查后进一步明确了病变位于粘膜下层和固有肌层,边界清晰,具备实施经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的条件。
食管粘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难度大,很考验医生的操作,且食管管壁较薄,稍有不慎,穿孔、出血的风险大。罗女士的肿物靠近贲门,手术难度大,几毫米的偏差就可能导致穿孔及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甚至心肺肝等重要脏器,为此,北院区消化内科内镜团队经过严格的术前准备及术前讨论后,制定了各种应对手术突发状况的预案,以保障患者安全。许东强选择了在肿瘤近端打洞——在距离肿瘤3cm的食管管壁开一道口子,在粘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注入液体,将两层分开,放入直径为1cm的内镜,在内镜下开辟一条“隧道”,然后在内镜直视下一点点将肿瘤剥离开,在成功剥离肿物后,再通过“隧道”拖出,用夹子封闭创面,手术成功完成。术后第3天患者开始进食流质食物,术后5天康复出院。
为什么要在近端打洞?
许东强解释,这个小细节也藏着医疗技巧:如果在肿瘤处打洞,粘膜表层被破坏,此时,如果在剥离肿瘤过程中,其它几层也被破坏,就会出现穿孔,医生也没办法缝合,只能外科手术修补。通过近端打洞,消化道管壁的表层保持了完整,即使底下几层被破坏,也不影响食管的完整性,食管粘膜仍是封闭的,食物不会漏到纵膈及胸腔,避免了外科手术之苦。
STER术VS传统手术,优势何在?
对于食管粘膜下肿瘤,按传统的治疗方法,较小的病变可以内镜下电切除或套扎切除,但容易导致出血、穿孔和肿瘤残留,大一点的病变只能外科切除,对患者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影响生活质量。经STER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一般术后5天可出院,且体表无疤痕,体现了微创的优越性,节省了手术费用,减轻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STER术为消化内镜领域的尖端技术之一,进一步拓宽了内镜粘膜下病变的诊治范围,是消化内镜中心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意味着医院的内镜技术向高精尖大发展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目前襄阳市中心医院北院区消化内科按照医院发展战略及省重点专科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加快人才培养,开展更多科研项目,努力为病人提供一体化诊疗服务新理念,实现精准、微创、高效的诊疗服务。(北院区消化内科 颜悦蓉、许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