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困扰女性的常见疾病。据国外研究报道,子宫腺肌病整体发病率为0.79%;36-55岁为高发期,其中41-45岁年龄段达到高峰,年患病率为1.54%,但是随着各种内源性和(或)外源性因素的影响,发病越来越年轻化,在慢性盆腔痛年轻女性(14-24岁)中腺肌病的患病率高达46%。
子宫腺肌病严重损害女性的生活质量,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过多、不孕,严重时可能需切除子宫。目前临床上子宫腺肌病的诊治面临五大类问题:发病机制不明、缺乏规范的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治疗方法不一、复发率高。因此,子宫腺肌症需要长期管理。
对于子宫腺肌病,做好三级预防和药物治疗尤为重要。一级预防主要是预防高危因素和阻断或延迟疾病发生,二级预防主要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主要是预防疾病复发。
一级预防——预防疾病发生
一级预防是基于子宫腺肌病主要发生机制的预防策略。一是对高危因素合理预防,避免不必要的刮宫和减少经血逆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二是阻断或延缓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主要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子宫局部的高雌激素或孕激素抵抗状态;也可以采用药物来预防:使用曼月乐(LNG-IUS)和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COC)阻断宫腔操作后组织损伤与修复,以及控制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后的长期管理。
二级预防——预防疾病进展
二级预防的主要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症状,避免和延缓疾病进展。其中药物保守治疗是二级预防的有效手段,《2020年子宫腺肌病中国专家共识》推荐了6种药物,但鉴于子宫腺肌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药物选择考虑要用药方便、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实惠。因此,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情程度、生育需求、年龄等。
三级预防——预防疾病复发
三级预防的目的为预防疾病复发。子宫腺肌病病灶呈浸润性生长,病灶与正常肌层分界不清,手术难以完全剔除;另一方面在高雌激素持续刺激,无孕激素抵抗情况下,疾病也会持续发展,故术后复发率极高,2年内可接近50%,因此术后需要药物的长期管理来预防复发。
子宫腺肌症的长期管理中多需药物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子宫动脉栓塞术、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更应视患者肌腺病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有无生育要求而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北院区妇产科 付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