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女士,56岁,由于冠状动脉严重堵塞接受心脏支架手术。术后李女士调整饮食,严格遵守医嘱服用氯吡格雷。然而半年之后,李女士再一次突发心梗住院,再次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李女士为此很困惑,自己明明规律服药,才过半年血栓怎么又形成了?以上案例出现了氯吡格雷治疗无效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氯吡格雷是干啥的?
氯吡格雷是怎么发挥“神奇的功效”的?
哪些人会出现氯吡格雷治疗无效的情况?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
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属于心脑血管患者的家中常备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心脏支架手术后的患者也需长期服用氯吡格雷以防止支架内再梗。虽然近几年新型抗血栓药物不断涌现,如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但因价格等原因,至今无法取代氯吡格雷的地位。
氯吡格雷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人体血液中血小板最主要的功能是止血,如果我们不小心受了外伤,血小板就会迅速出动,黏附于出血处形成坚固的血栓子,帮助我们的伤口止血。但是,有时候血小板过于尽责,追求完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异常“兴奋”的血小板,一直处于高聚集状态,造成凝血过度,最终发生血管堵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氢氯吡格雷则是血小板聚集的“克星”,通过限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其血小板受体的结合,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因为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导致的各种心脑疾病。
综上可得
氯吡格雷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
“治疗无效”又从何说起?
服用氯吡格雷和基因检测有啥关系呢?
答案就在下方↓↓↓
服用氯吡格雷前,为何要进行基因检测?
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本身是没有活性的,需被人体吸收进入肝脏,经过肝脏CYP2C19代谢酶活化后才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研究发现约30%的患者不能将氯吡格雷充分代谢成活性成分,因而无法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也就是我们说的氯吡格雷治疗无效。其实呀,“罪魁祸首”就是CYP2C19 基因突变。CYP2C19基因编码的代谢酶有四种类型:快代谢型、超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中国人群中14%为CYP2C19慢代谢型,这类人群对氯吡格雷代谢速度减慢,无法将氯吡格雷充分转化为活性成分,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弱,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而CYP2C19超快代谢型患者,对氯吡格雷代谢速度加快,氯吡格雷活性物质的血药浓度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易发生出血风险。
所以,氯吡格雷的服用要因人而异,而不是“千篇一律”。对于携带CYP2C19慢代谢型基因的患者,需增加氯吡格雷剂量,或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抑制率监测。对于携带CYP2C19超快代谢型基因的患者,需严密监测出血风险,必要时降低氯吡格雷剂量。氯吡格雷用药前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可以帮助预测氯吡格雷抵抗风险,从基因角度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临床医师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的基因型,调整给药剂量,优化给药方案,提高氯吡格雷疗效,降低无效用药风险。
基因检测价格不便宜
所有服用患者都要进行基因筛查吗?
哪些患者需要进行氯吡格雷基因检测呢?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都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只有特定的高危患者才需要进行基因筛查。包括以下人群:
■ 服用氯吡格雷后仍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
■ 抗血小板治疗中的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
■ 多血管病变的PCI患者;
■ 已有支架内血栓史患者;
■ 临床高风险因素,如ACS、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
襄阳市中心医院开展“入院评估—药物基因检测—报告解读—用药建议—方案探讨—用药监护—疗效评估”闭环式个体化用药服务,保障用药安全,助力精准用药。
药学部 朱可敬 丁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