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

【改善就医感受】打造“5分钟生命急救链”,为生命保驾护航!

2024-01-186068

为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襄阳市中心医院切实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科学思路、推动落实的具体举措、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提升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为举措,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如果给你5分钟,你可以做些什么?5分钟,你可以点一份外卖,也可以品尝一杯咖啡;5分钟,你可以听完一首歌,刷两三个短视频,还可以看完这篇文章;而在襄阳市中心医院,5分钟可以完成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完成一次生命的接力……“5分钟生命急救链”,是襄阳市中心医院自2020年6月起打造的院内急救生命网络。该网络以高水平的急救能力为支撑,以医务、行政后勤以及医院第三方人员等各方力量为保障,构筑针对院内突发事件的全流程急救体系,力求突发疾病的患者在院内任何一个区域,5分钟内能得到高效快捷的治疗。

 

图片1.png


“一圈三区”

守护生命健康“最后一米”

“医学上,5分钟是决定患者生死的黄金抢救时间。心跳骤停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到6分钟,每延长1分钟,抢救的成功率会下降7%到10%。”作为长期工作在临床急救一线的医务人员,襄阳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牵头副主任张露对“5分钟生命急救链”背后的重要意义做出了解释。据《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统计,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存活出院率仅为1.2%,而在医院内,得益于医护人员的抢救,生存率数据有所提升。“其实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本身就比院外的大部分普通人存在更多不可测的风险,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让风险降到最低,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后一米’。”如何弥补患者在院内的急救“空窗期”,成为襄阳市中心医院领导和急诊重症团队一直探索思考的问题。从2020年6月开始,襄阳市中心医院开始启动院内“5分钟生命急救链”项目。该院将患者在院内的活动区域进行了精准定义和精细划分,即医院的停车场、花园等公共区域,门诊、检查检验等平台辅助科室区域,以及住院部各病区的医疗区域。张露说,这些区域涵盖了在院患者会涉及的几乎所有地方,一旦患者在某一处发生心跳骤停意外,院内医务人员及后勤人员会立即开展急救,并通知专业急救团队到场进行进一步救治,整个时间不超过5分钟。

 

全员上阵

应急救护“救”在身边

“这里是CT室,一名患者对造影剂过敏,引发休克,我们正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请求急诊科予以进一步急救支持!”2023年7月12日,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CT检查室内,影像科技师常虎一边配合同事开展急救,一边拨打了该院急诊科电话。当天,影像科技师常虎为一位患者做完CT血管造影检查后,按流程嘱咐患者到留观室休息30分钟。就在患者进入留观室2分钟后,意外情况发生了。“患者突然倒地、意识丧失,我们立即判断患者是因造影剂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影像科技师常虎仍心有余悸,“造影剂过敏尤其是严重过敏导致休克的几率是很低的,我们平时很少遇到,但是得益于我们医院经常性开展的急救培训,我们当时立即为患者进行了胸外心脏按压,为后续的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急诊科的同事来得也非常快,经过一系列的救治,患者很快脱离了生命危险。”守护生命,最好的结果是“‘救’在身边”。这就需要医院每一名职工都敢救人、能救人。襄阳市中心医院组建了由十余名急诊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组成的院内急救团队,他们不仅承担“5分钟生命急救链”的急救任务,还肩负为全院职工开展培训考核的重任。“为了确保全院职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我们分层次、分层级在全院开展心肺复苏考核培训,从医护人员、行政后勤人员,到保洁、保安等第三方人员全员上阵,确保人人过关。截至目前,我院已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达4000多人次。”襄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副主任曹波介绍。曹波表示,针对保洁、保安等非专业人员,要求经过培训后掌握胸外心脏按压等初级心肺复苏技能,针对普通科室医护人员和辅助科室医技人员,要求掌握除颤、药物抢救等高级心肺复苏流程。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早发现、早处置,该院在院内各醒目区域设置标识,除院内人员掌握急救流程外,让普通患者和家属也能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把第一目击者变成第一响应人。“如今,3524120已经不单单是急诊科的电话,更是整个‘急救链’的生命热线。只要在院内拨打这个电话,我们的急救小分队就会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同时,我们还绘制了全院除颤仪分布图,将50多台除颤仪的位置一一标注,确保医护人员尽快获取位置最近的除颤仪,为成功抢救争取更多机会。”张露说。

 

环环相扣

协同作战延伸“急救链条”

“3分45秒,时间在5分钟之内,合格!”张露按下计时结束键。现场,由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的应急小分队带着除颤仪、插管箱、心电监护仪和急救药品准备展开“抢救”……这是一场没有事先通知的急救演练。“演练的目的是检验‘5分钟生命急救链’是否高效运转,医护人员能否在危急时刻快速响应,而这些全都离不开我们搭建的全链条急救体系。”张露说。该院根据院内三大区域分门别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抢救流程,确保职责明确,分工清晰。2023年11月,该院产科一名产妇生产4天后,突发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情况危急。该院心内科、重症医学科接到紧急会诊电话后,迅速组织人员赴产科开展抢救,并将患者转入ICU进一步治疗。“当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一度降到了88%,考虑是围生期心肌病引发的急性心衰,非常凶险。经过我们的紧急治疗,产妇最终转危为安。”这一病例的救治成功,与该院借助“5分钟生命急救链”串联起的多学科联合急救模式密不可分。“‘生命急救链’的背后,需要学科协同、技术支撑、设备保障和全员参与,以保证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救体系、重症监护治疗体系的环环相扣,从而实现院内急救网络的全覆盖。”曹波说。医疗是民生之需,应急救护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襄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邢辉表示,该院持续打造有温度的医院,提供有品质的医疗,培育有情怀的医者,“五分钟生命急救链”,体现了该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创新探索,也是该院急救速度、救治力度和人文温度的最好体现。
  相关链接:多年来,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襄阳市中心医院积极构建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模式,为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发挥了积极作用。医院以“七大中心”建设为抓手,实现了从院前急救、基层转诊到院内多学科联合诊治流程的畅通运行,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创伤患者、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打造了一张生命救治网络;同时,制定了完备的“绿色通道”处置流程,并以时间轴来规范各诊疗环节,流程清晰明了,责任严格划分,实现各个环节“无缝对接”。2018年,“住院总制度”正式实施,多个科室增设了“住院总”,为多学科诊疗提供了人员及技术支持。医院还将先进的通讯和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入医疗急救系统,大大节约了诊疗时间,实现了救护车途中急救和院内会诊、接诊的无缝连接。同时,将多学科诊疗前置到急诊科,让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更及时、更精准的治疗。2021年9月,为了让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更好、更安全的救治,医院组建了院前转运团队。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持续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保证了患者良好的预后。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科室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