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伐矫健,走路带风,个子不高,气场十足。3月6日,走进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一名身着白衣的康复师在患者中间格外耀眼。只见她一手托住患者的上半身,一手搂着患者的腿,徒手就把一名体重160斤的患者从轮椅搬到了床上。
这名康复师就是杨倩沣,1997年出生的她,为了当好患者的康复师,自大二开始就撸铁健身,至今已坚持了8个年头。“每周末我还要跑一个‘半马’,练就好身体才能照顾好患者。”杨倩沣爽朗的笑声回荡在病房,也给更多经历重生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每天托重5400斤,练就“女汉子”
“142床陈大爷,肺部痰液还多吗?”早上7:50,杨倩沣就早早地来到东津院区心肺康复病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只见她一会儿帮一个患者拍拍背,一会帮另一个患者翻个身儿,让极目新闻记者好奇,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康复训练法?
“我是一名心肺物理康复治疗师,通俗说,就是帮重症患者尽快恢复自主呼吸,提升呼吸功能的。”杨倩沣笑着说,“我每天面对的大多是躺在ICU里意识障碍的重症患者,因此,很多人对我这份工作不了解。”
“来,陈大爷,我帮你,我们在右侧位置躺一会儿。”杨倩沣对陈大爷进行肺部听诊,结合其生命体征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后,对他进行了体位引流康复训练。所谓体位引流,就是将患者放置在特定的体位,通过重力的作用,促使肺部分泌物从外周气道移到大气道,从而促进痰液的排出,减轻肺部的炎症。
“根据患者肺部炎症的轻重、分泌物的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给患者放置的体位也是不同的。”杨倩沣介绍说,自己一天要管护15位患者,一般是一天进行一次康复治疗,遇到病情危急复杂的,还要紧急处理好几次。“这些患者大多长时间卧床并处于昏迷状态,要更换体位搬动起来特别累。”杨倩沣笑着说,“科室的同事都觉得我力气大,是个‘女汉子’。”
一名患者一天至少要更换2个体位,搬动3次,15位患者最少是45次,按一名患者平均120斤计算,每天至少要托重5400斤。听着极目新闻记者的计算,杨倩沣略带腼腆地笑了,之后又自豪地说,自己每天都坚持锻炼,又跳操,又撸铁,还跑‘半马’,就是为了服务好患者。
“最累的一天,我站了14个小时。”杨倩沣告诉记者,自己坚持锻炼的动力起源于上大二的一次临床实操训练。“我身高不到160CM,那时体重才100斤,面对一名身高180CM、体重160斤的患者,简直束手无策。”搬不动患者,如何帮患者做康复?杨倩沣下定决心,每天撸铁并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现在我做平板支撑,10分钟都没问题!”
3个绝招,搞定奇葩家属
家里有人生病,患者家属的心情自然不好,有些小情绪针对康复师,也是常见的事。面对临床上有各种要求的奇葩家属,杨倩沣有绝招。“再刁钻的难题,我3招都能搞定!”
杨倩沣回忆说,2021年自己刚来医院时,很多患者家属对康复工作不认可,觉得做康复没什么效果。有一天,杨倩沣向一名脑出血后偏瘫的患者徐大爷及家属进行科普宣教时,对方悲观地说,偏瘫了就躺在床上,难道还指望他下地走路?
“及时康复锻炼,就有可能恢复正常行走!”杨倩沣一边解释,一边灵机一动,要给徐大爷的家属来个现身说法。徐大爷邻床是一名帕金森患者,目前也是身体僵硬伴行走不稳。“明天,我让她下地走起来!”
杨倩沣向极目新闻记者解释道,帕金森患者在用药后的一个时间段,药效特别明显时配合针灸、按摩等穴位刺激,能达到一瞬间恢复行走的效果,持久坚持康复训练,也是可以慢慢恢复正常行走的。
果真,在看到帕金森患者下地行走后,徐大爷的家属心服口服,认可了杨倩沣给出的康复锻炼计划。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徐大爷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家属对杨倩沣既佩服又感激。
“我妈妈的肺部感染怎么一点都没有好转,而且每天痰液还是那么多!”“我妈妈可是我最重要的人,要是出了问题,我一定来找你!”去年年底,一名30多岁的女子冲进医院找到杨倩沣抱怨道。经过询问得知,这名女子杨小姐是上海某公司一名高管,平日工作压力很大,妈妈突发脑出血住院后,爸爸又因着急出门摔伤了,父母两个人都需要她来照顾,她一时忙不过来,脾气自然急了起来。
白天处理工作,晚上守在病房,看到杨小姐身心俱疲的样子,杨倩沣宽慰她说,父母在医院有护工帮着照顾,你就安心回家休息。随后,杨倩沣对护工进行了手把手地培训,教护工学会了基础的康复训练。在得知杨小姐是高管,做事非常注重规划时,她就将患者的治疗计划以文字的形式提前告知杨小姐,得到认可后,再按计划实施,双方配合的很好。最终,杨小姐母亲的病情明显好转,她也放心回到上海工作了。
加强宣教、问清需求,做好人文关怀,杨倩沣说,这是她对待患者及家属的3个妙招。“宣教做到位了,家属对我的工作就多了配合,需求问清楚了,我的治疗就更有针对性,加之用心用情对患者及家属做好人文关怀,患者一定会有满意的康复效果。”
机器人上岗,重启健康人生
跨栏、挖萝卜,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南院区ICU里,71岁的宋大爷在康复机器人的引导下,正完成着下肢智能反馈训练。
“患者斜躺在这套康复设备上,按照屏幕提示,双脚在踩踏板上用力,屏幕上就会显示出患者双腿的跨度、力度等各项指标。”杨倩沣说,有了康复机器人的助力,可以帮重症卧床患者改善下肢循环,强化下肢传入感觉刺激,提高心肺耐力,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70岁的宋大爷因为脑出血卧床时间较长,加之病情反复无常,肺部感染严重,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逐渐出现了获得性肌无力。家人希望宋大爷在ICU里加强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于是,杨倩沣每天对宋大爷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和呼吸训练,强化其四肢运动功能,并利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有针对性地去帮助锻炼,强化心肺耐力,改善下肢循环,经过一段时间康复治疗,宋大爷成功脱离呼吸机,转到了普通病房。
龙大爷因为脑梗塞卧床多日,前段时间风雪天,气温低,使得龙大爷诱发了急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他在老年科住院多日,依赖呼吸机辅助呼吸了一个多月,逐渐出现了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的状况,家人看着日渐虚弱的龙大爷浑身插满管子,天天受罪的样子,有了想放弃的念头。
“康复科有个杨倩沣,搞心肺康复的,能帮患者提升呼吸功能,要不喊她来评估一下能否脱机?”龙大爷的主管医生提出了这个建议。随后,杨倩沣为龙大爷进行了辅助呼吸技术、气道廓清技术、体位适应性训练等综合治疗,并借助简易康复机器人帮助他恢复下肢肌肉力量,经过一周的治疗,龙大爷顺利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如今在家人陪同下可以脱氧状态借助轮椅出行了。
康复,是第二次生命的起点。“杨阿姨左手能抓住物品了!”杨倩沣指着手机上患者给她发来的视频感慨道,重症患者病愈后或许会留下后遗症,但不能放弃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50多岁的杨阿姨中风后左侧肢体活动不便,她在坚持做康复的同时,还找了一份在家代账的工作,如今,虽然行走还是有些不稳,但是心情很好,对未来重返健康生活信心十足。”
“我爱这份康复事业,我骄傲,我是一名康复治疗师!”从每天6:30起床锻炼,到晚上六七点下班,杨倩沣从不嫌累更不叫苦,她说:“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就会在,随时准备着。”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