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不是医护人员,却要和医护人员一起查房;她们身着白大褂,却从不给病人看病。她们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却较少为人所知,她们就是医务社工。
她们活跃在门诊、病房、社区,链接着社会公益资源,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困难救助等人文服务,架起医患之间的桥梁;她们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柔,用爱心与专业知识弥补医疗服务与患者需求间的缝隙,让医疗更有温度。
“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襄阳市中心医院的这群特殊的白衣天使,近距离了解她们的故事。
情绪疏导
陪患者度过最难熬的时光
“特别感谢你在我最难过的时候陪着我。”这是卵巢癌患者刘女士(化姓)发给襄阳市中心医院医务社工雷凭的一条短信。雷凭说,每当她读这条短信时,职业价值感便油然而生。
“第一次见到刘女士,是跟着医护人员到妇科一病区查房,我记得那时刘女士一直在哭。”雷凭回忆,病区护士长告诉她,50岁的刘女士是卵巢癌早中期患者,术后化疗对刘女士来说是最适合的方案。但她不配合化疗,谁都拿她没办法。
尝试沟通了好几次,雷凭也没和刘女士说上几句话。但她不放弃,一边观察刘女士的状况,一边与刘女士家属聊天。雷凭发现,尽管刘女士已年过50,但身材、皮肤、头发保养得特别好。很快,雷凭意识到,这件事,不是劝患者配合治疗这么简单。
“您是担心化疗掉头发?”没想到,雷凭的这句话说到了刘女士的心坎上。慢慢地,刘女士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原来,刘女士没生病前,常常和朋友做美容、跳舞,是圈子里出了名的爱美人士。患病后,面对未知的治疗效果,刘女士不敢让女儿知道病情,情绪也时刻处于崩溃边缘,最令她痛苦的是,担心化疗后头发会掉光。
为了安抚她的情绪,雷凭用一个卵巢模型,向刘女士通俗地介绍了卵巢癌的知识。近两个小时的促膝谈心,让刘女士情绪逐渐平稳,她最终决定接受化疗。后来,雷凭还精心挑选了一顶化疗帽送给刘女士。
几个月后,刘女士重新跳起了舞。再一次见到雷凭,刘女士热情地递上水果,表达了对雷凭的谢意。
“每天都想向她倾诉,有她在,我很安心。”回忆起住院期间的点滴,刘女士坦言,多亏有雷凭常常开导她,一点点解开了她的心结。如今,刘女士已出院,她的家人还打算陪她旅游散心。
90后雷凭是襄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专职医务社工,长相甜美的她有着邻家女孩般的亲切感。雷凭在医院工作5年多,和另一名专职医务社工李双双一起,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困难救助等人文服务。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身患肺癌、白血病等重症的患者,以及那些即将走向生命尽头,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在雷凭看来,同样穿着白大褂,医务社工可以“医心”,她说,“对那些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患者,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有尊严、不留遗憾地面对生命的终点,让逝者安然、家属释然。许多重症患者是非常脆弱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患者有勇气面对疾病,进而配合治疗,重拾生活信心。”
链接资源
为贫困患者筹集善款
除了精神压力以外,重症患者和家属往往还要面临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医务社工每天跟着重症科室的医护人员查房,从中发现需要帮助的患者,广泛搜集并对接合适资源,为患者提供最切实的救助。
来自南漳的明明(化名)两年前被诊断为白血病,住院期间由妈妈照顾。彼时,明明13岁,由于重度营养不良,瘦得像个纸片人。为了省下治疗费,明明的妈妈三餐就只吃馒头。
“为何从没见过孩子的其他家人?”雷凭和主管医生交谈后才知道,明明的父母离异,由于明明病情危重,家里人已经对治疗不再抱希望了,只有明明的妈妈在苦苦支撑,但面对高额医疗费用,妈妈也近乎绝望。
雷凭与李双双商议,决定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援。她们积极对接慈善基金会,并手把手教明明的妈妈如何申请救助。她们经过多方筹措,前后为孩子争取到55122元救命钱。
作为专业的医务社工,她们要做的远不止这些。雷凭发现,明明因长期住院而休学,性格孤僻、暴躁,常常顶撞母亲,没有玩伴,对治疗也很恐惧。
“不仅要协助孩子顺利治疗,更要积极为这对母子提供心理支持。”雷凭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还向明明的妈妈传授沟通技巧,帮助改善亲子关系。
同时,雷凭在医院搭建“爱心公益交流群”,为孩子募集衣物、牛奶和学习用品,联系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明明补习功课。每周四,雷凭还会带明明到医院的爱心学校参加兴趣活动。渐渐地,明明不再恐惧治疗。
去年,明明病情好转出院了,春节前到医院复查,明明还特意折了一个纸飞机送给雷凭。
“亲爱的天使姐姐们,谢谢你们对我无私的帮助,我现在已经重新上学了,这是我住院期间最大的愿望,重生的感觉真好……”明明在纸飞机上写下的这段文字,让雷凭无比动容。
“帮助患者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自身价值。”雷凭说,她把这些互动看作是一种双向治愈。
小组支持
陪慢病患者做好健康管理
前不久,丰盛的“自助餐”摆在了襄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教室里,糖友们围坐在一起,依次拿着饭盒,到餐台前搭配自己喜爱的“营养餐”。
“您的‘米饭’拿多了”“您拿的绿色‘蔬菜’量不够”……针对糖友们选好的食物,一旁的内分泌科许密医师挨个点评,判断营养是否达标,并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医护人员还向合理搭配食物的糖友赠送小礼品。沉浸式“就餐”让这个“餐厅”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这是糖友们在参加医务社工们组织的“情暖夕阳项目小组”创意科普活动,丰盛的“菜品”是从网上买来的模型。
“临床医护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患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更深入的健康教育,很多时候还要靠患者自我管理。”雷凭发现,常规科普对食物的“量化”,描述得不够具体,患者一不小心就超标摄入糖分,这挫伤了患者的治疗信心,也影响了患者规范管理的依从性。
在“情暖夕阳项目小组”创意科普活动中,医生手把手教大家营养搭配,糖友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疾病管理的看法,讲述就医过程中不开心的经历等。医务社工们把大家的意见反馈给医生,帮助医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让慢性病管理更贴近患者需求,改善自我管理依从性。
此外,针对老年慢性病的管理,“情暖夕阳项目小组”还联合志愿者,推出了肺功能康复操、手功能康复操等,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由于担心并发症、家庭支持不足等原因,不少慢病患者可能出现情绪问题。情绪会影响睡眠、饮食,进而影响血压、血糖。如果管理不好,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雷凭告诉记者,她们凭借专业小组支持,对慢病患者进行综合管理,组织“康娱活动小组”,借助小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沟通环境,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让其充分理解规范治疗的意义;组织“健康知识小组”,搭建医患沟通平台,由医护团队宣讲健康知识,让患者有能力做好健康管理;组织“情绪减压小组”,开展团体解压类活动,打开患者心扉,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
在雷凭的建议下,长期宅在家里的糖尿病患者王阿姨(化姓)走进广场跳舞,还参加了医院组织的健康科普活动。“过去,我一天到晚担心糖尿病并发症,几年过去了,我的血糖控制得很好。”更让王阿姨惊喜的是,她的睡眠明显改善。“之前我还有脂肪肝,现在都好了,感谢你们的陪伴。”王阿姨说。
作为雷凭的搭档,李双双也倍感欣慰。她说:“医务社工不直接给病人看病,但同样有一套专业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做好慢病管理。”在李双双看来,这是一种医疗服务的“暖实力”。
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襄阳市中心医院还招募了200多名活跃在各个科室、病区的医务社工志愿者。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护士,大多数是女性。女性医务社工志愿者情感更细腻,她们用业余时间开展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募集善款、打开心结。她们的加入,让医疗有温度,医者有情怀,患者有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