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发生在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输血依赖患者的常见现象,当患者连续两次以上输注足够剂量的异体血小板制剂后,血小板计数仍未见有效增加即为血小板输注无效,其总体发生率约为5%-34%。
二、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原因?
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由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引起。非免疫因素包括感染、脾功能亢进、血栓性疾病、某些破坏血小板药物等;免疫因素包括妊娠、器官移植、反复输血或使用某些药物等因素诱导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人白细胞抗原抗体、CD36抗体等。
三、如何诊断?
最简单办法就是计算血小板增量(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如果输注后1小时血小板增量低于5×109/L或输注后24小时低于10×109/L,即可考虑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四、如何预防?
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后,患者对血小板需求会增加,自身出血风险也会增加,延长住院时间,患者经济负担增加,影响患者总体生存。因此,临床要深刻认识到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的重要性。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1. 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包括积极抗感染、纠正DIC、及时控制血栓相关疾病、脾切除等。
2. 避免使用诱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环丙氟哌酸等。
3. 选择合适来源血小板:如辐照血小板、交叉匹配的血小板、HLA匹配的血小板。
输血科 邹玖明